《师者》

 
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师者》第二期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8-03-04 11:22 【查看次数】:

校长寄语:

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兴

  近日,读了崔小洁、衣晓宁两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文章,读后甚喜。她们的文章言之有物又不尚虚华,显示了青年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厚实的功底,此一喜;她们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在老教师的帮助下用心、用情、用力地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字里行间充盈着学校倡导的“绣花功夫”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此二喜;上世纪80年代,在20多岁刚参加工作时,我也像今天的她们一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历练成长,在反思中不断进步,那段时光充实而美好,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看到我校青年教师在学校搭建的成长平台中历练成长,看到她们的点滴进步,我也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此三喜;这两位教师身上体现了我校青年教师对事业的孜孜追求,从而也让我看到了我校进一步蓬勃发展的希望,看到了学校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四喜。

  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兴。从学校角度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从来是学校着眼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奠基性工作;从个人角度看,青年教师当自强以承担兴校的使命。崔小洁、衣晓宁两位老师努力思考,去感悟教学之真谛,并表达了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价值取向,使我对她们充满了钦佩与期待。衣晓宁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为了设计好上课的板书,她常趁晚上学生放学后,10点多到教室黑板上自己写一写、试一试。这个细节尤其让我感动,因为这体现了这位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敬畏,她真正下上了“绣花功夫”来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我也相信,我们学校的广大青年教师都会以敬畏之心,以“绣花功夫”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青年教师成长将呈现“百花齐放”“群星璀璨”可喜景象。

  建设教育强国是教师的“中国梦”,青年教师应当积极作为,可以大有作为。我们秉承着“勤朴勇诚”校训的日照一中人尤其应该勇立潮头、阔步向前。近期,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新时代教师的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正处于新旧观念转换、守正创新并存、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期,瓶颈问题凸显且多。青年教师知识新、思想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没有背负任何包袱,拥有成为学校新生力量特别是改革力量的特质,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改革中,理所当然要做生力军,还要准备着今后接过擎旗手的任务。

  崔小洁老师在文章中引用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在这里,我也特别把这段话摘录出来,与老师们共勉:“天下未有心不在是事而是事能诣极者,亦未有心心在是事而是事不诣极者。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态度决定高度,眼界决定境界,只要沉下心去,笃志做一名教师,再加上笃学、笃思,则青年大有可为,一中大有可为。

  “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兴”,然矣!

 

新角色 新起点 新收获

——从我的第一次公开课谈起

数学教研室  衣晓宁

  自告别大学来到日照一中已有五个月时间,我初尝了作为一名老师的滋味,其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更经历了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变化。

  到一中听的第一场报告就是傅强校长作的《敬畏课堂,做一名让学生铭记终身的好老师》,这个报告对我的触动很大。尽管当时我还没有开始上课,但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要成为好老师,成为让学生记得住的好老师。

  从九月一日的第一节课开始,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要求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按照“备课——上课——问课——反思”的流程进行。我努力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在教学工作中下功夫,力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这期间,我有机会上过一节校级公开课《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感慨颇多,在此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感受。

  一、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就像要建成高楼大厦必须打牢地基。我高中毕业已有7年时间,对于高中数学的很多知识只停留在会做题的水平上,对教材没有系统的把握。但现在作为一名老师,就不能单单是自己会做题,还要让学生会做题,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所以我在上课前通览教材,注意章、节之间的系统性、因果性和关联性,思考直线方程的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以及这一概念在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性,从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尽量在课堂中能够自然地展现知识,让学生感觉不生硬不突兀。

  本节课是人教B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属于概念课,其概念贯穿平面几何的整个教学过程。虽然内容是基础的,思想方法却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后用代数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解析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课本由一次函数引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再介绍直线的斜率。备课时,我脑海中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要利用一次函数引入?”一次函数的图象就是直线,同时直线的特征性质可以利用一次函数式来表示。除了这个原因外,我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通过仔细阅读课本我发现:在学习一次函数解析式时,课本就介绍了利用待定系数法求k和b,这其实就跟接下来的斜率有联系。学生们熟悉利用两点P、Q的坐标可以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知识的引申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形式。

  利用一次函数引出直线方程的概念,有一个问题就必须解决:直线方程概念的必要性。作为一节概念课,必须要讲清楚这一问题。一元函数的解析式,仅是方程的特例。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除了y=kx+b外,还有两种形式y=b和x=m,后两者不是一次函数。但是这三种等式都可以看成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就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概括。分析至此,就把直线与方程的概念联系到一起了。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直线的斜率。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利用k=△y/△x求出直线的斜率,既介绍了求直线斜率的方法,又表明对于任意一条直线,它的斜率是唯一的。所以从直观上可以感知斜率k的值决定了这条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解析几何利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那斜率是为了描述什么几何概念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倾斜角。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了直线的性质。

  从这次备课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教师对教材没有系统全面的把握,那么上课的效果可能还不如学生自学。分析完教材后,我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好教学目标和突破重点、难点。

  二、突破重难点

  因为教学经验缺乏和对课标研究不透彻,所以我确定学习目标时主要是依靠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某一本教辅资料。备课组同事看到我的导学案后提醒我别带着学生“误入歧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区分好数学专用名词的意义,如对“了解”、“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是很清楚。另外课程目标、课时目标也不明确。

  针对这些问题,我翻阅了教参和多本教辅资料。自己斟酌用词,也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确保目标合情合理。例如针对“直线方程”的概念,我确定的目标是“掌握”直线方程的概念。邱维国老师跟我说:“数学必须有根有据,掌握在数学中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词,不能随意使用。”随后我查阅了资料,将“掌握”换成“理解”。

  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使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只看课本和教参是不够的,还要阅读专业书籍并与同事交流。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准确精细。此外,确认教学重点、难点,除了参考课标还要了解学情。在上课前知道自己给具有什么特点的学生上课,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特别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情况,是我在了解学情时着力解决的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主动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情况,也就是“问课”。同时,我认为对于本节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必须认真准备。尽管有些东西可能不会在教案中体现,按照计划也不会在课堂中给所有学生讲,但是课堂是动态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必须要讲得清楚,这样才能上好一节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经过精心打磨,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最终确定为: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初步理解直线方程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学习解析几何语言和解析几何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复习一次函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寻找表示直线的所有等式形式。y=kx+b,y=b,x=m都表示直线,不能利用一元一次函数的概念概括,可以发现利用学生熟悉的方程的概念就可以描述变量x,y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看成x,y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自然发现直线与方程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写到:方程的解与其图象上的点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我通过集合来展示这种关系。y=kx+b看做二元一次方程,那么直线的点集为{(x,y)|y=kx+b},方程的解集为{(x,y)|y=kx+b}。利用点集和解集的概念就清晰的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自然的引出直线与方程的概念。如果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某条直线上,且这条直线上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那么方程叫做直线的方程,直线叫做方程的直线。给出概念后,我设计了概念辨析。坐标系中的射线的方程不满足直线方程的概念,从而加强方程的解与直线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认识。

  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因为教材中没有介绍斜率与倾斜角的具体关系,所以介绍两者关系时只能定性的描述,不能定量。我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演示。首先演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变化时,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的倾斜角都发生变化,说明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都可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其次,展示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是一一对应的,斜率变倾斜角也变。最后,给学生展示具体的关系、k的正负与倾斜角为钝角或锐角的关系等。

  三、锤炼基本功

  刚开始上课时,备课组的同事们指出我上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态不自然,不敢直视学生;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板书随意,设计不精细、不合理;上课过程中随意走动,分散学生注意力等。当听到自己上课存在这么多问题时我感到很受挫,觉得对不起学生,觉得离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要求还差很远。同组的老师们耐心地帮我分析原因、想办法,我自己也努力调整情绪,寻找解决办法。我平时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不仅研究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还注意学习他们的教学基本功。结合自己的反思和同事们以及学生们的意见,我找到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课堂规范,上课下课相互问候。课前问好不仅在于提醒学生开始上课,更是提醒自己和学生要敬畏课堂。

  第二,精心设计板书,激发学习热情。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定要有条理。板书要和PPT结合使用,PPT中有的内容,板书中就没必要再出现。我在上课之前,会找一张白纸,把它当成黑板,想象着上课时,一边讲课一边写板书。写完后再看看什么多余了,什么缺少了。有时板书比较多,如果不合理安排就会显得凌乱或者写不开。毕竟白纸和真实的黑板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会趁晚上10点多学生放学后再到教室自己试一试,写一写。我觉得板书是评价教师基本功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的。

  第三,精心设计学法、教法。我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没有受过学法、教法的系统训练,只能依靠自学、听课等方式来加强学习。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我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上课前预设好,以保证课堂有序进行。对于直线方程的概念,我主要利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出概念;对于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我主要依靠学生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互助能力。在教学中我慢慢发现如果不能根据不同课程去预设不同的课堂步骤,可能会导致课堂僵化。孙正吉主任曾评价我的课为“自说自话”。他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你说的就一定比学生说的好?”上好一节数学课,不是要老师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定理方法。否则数学课岂不变成背诵课?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我经验少,上课时难免会有紧张情绪,担心自己说错话、学生听不懂。这些原因导致我上课出现话语重复的问题。而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表达不准确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些问题,我就把在课上需要讲的话,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和用来启发学生、串联知识点的话,提前写好,反复斟酌,确保在课堂上准确、自如地表达。这一节公开课,我的稿子修订了6遍,每一遍都会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直到上课,我依然觉得还可以更加完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继续改进,感觉有些遗憾。但是这次公开课对我锻炼教学语言的作用真的很大。

  最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调动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让他们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开心愉悦地投入学习而不只是机械被动的听老师讲。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锻炼自己,以便能够机智幽默地驾驭课堂。为此我尽力设计一些学生们喜欢并且与教学知识相关的环节,比如情景引入、小组探究并展示等。

  来到日照一中,几个月的教学工作让我初步体会了数学教师的甘苦。如果某一节课进行地很顺利,学生给我的回馈也很好,我就会觉得特别轻松自在,批作业、备课都充满了干劲。如果某一节课上得不顺畅,这一天的心情就会很低落,耿耿于怀。

  教师这个新身份让我有了新的快乐源泉,一中这个新起点让我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上,我已经有所收获。但是,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我希望在日照一中这个大家庭中努力成长进步,每一节课都务实精细,早日成为一名学校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

 

在研究中成长,在付出中收获

历史教研室  崔小洁

  一、从历史教学谈起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经常有学生问,我记忆力不好、对历史不感兴趣,怎么学历史?因此,我通常把学习历史的方法作为开讲的第一个主题。我告诉他们,要摆脱对历史学习的一些错误认识。历史不单是记诵,不是你知道的历史事件越多,你知道的历史人物越细致,你的水平就越高。那些都是基础,就像学写汉字是为了获取知识、传承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书写。历史也不是对知识机械的重复,而是知识的再生产。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过史实学会认识历史,分析现在,筹谋未来。

  有人说学习历史是有趣的,这是因为历史在记载中带有了故事性,但真正会学历史的人,可以发现更多的乐趣。有时候学习历史有点像探案。比如《史记•项羽本纪》讲了项羽小时候学习的事情。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他的叔父项梁生气了。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也就是说他要学兵法。一般认为这段记载说明项羽小时候就有宏大志向,但也暗示了项羽浮躁的性格——这是其最后失败的一大原因。其实这只是文学的分析,历史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来看。项羽为什么一开始要学书和学剑?学书与学剑代表着秦汉时期人们为官的两条路径,也就是文吏与武吏。为什么说学书只能记姓名呢?这里说的不是记自己的名字。项羽的名字就两个字,不需要专门去学。秦汉时期,国家靠简牍文书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百姓的名字登记在户籍上。所以学书的目的是以后做文吏,编写简牍。武吏也是同理。刘邦是做亭长出身,也就是底层的武吏。他的职责是捉捕盗贼,也就是上面说的“一人敌”。这样看来,学书与学剑是秦汉时的两门基础学科。项羽的话翻译过来,就像今天一个学生跟家长说不想学基础的东西。

  今天面对历史这门学科,很多人也有项羽学书学剑的感觉,甚至有些学生刚步入高中就决定放弃文科。通过上述的例子,我想说明:历史学科教给大家的是一种质疑精神、一种敏锐触觉、一种独立思考能力和一种缜密思维方式。这比纯粹的技术要更为难得,能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即便是理科生,步入社会后也不能靠公式来生活,因为人类社会是比物质世界更加复杂的存在。而理解和处理文献的能力,是所有学科和行业的核心能力。

  北大历史系阎步克先生有一段话:“历史学习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这不仅是历史学科的使命,也是所有人文学科的使命。而作为知识传承者的我们,可谓任重道远。

  二、努力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部于2017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就是应对时代变化做出的又一次调整。如何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为人师者应有的状态,是我经常反思的问题。

  (一)勤学不辍,与时俱进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方面,我们要从学科教学方法论和学科专业书籍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学生身上获取知识,跨越因为年龄差距造成的“代沟”。

  我常常希望,能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去启发学生,比如近几年流行的“学霸”和“学渣”。我问学生:“你们知不知道有一个词叫做学酥?”学生很好奇。“根据百度百科,学酥是指外表学霸、内心学渣、看着挺像样儿、其实碰到问题却什么都不会的学习者。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就像一个“学酥”:看似庞大的帝国,其实已经日薄西山,而一个冉冉升起的殖民帝国对富有的东方虎视眈眈……”

  这样使用一个网络流行词汇就调动了学生们听课的兴趣。想学生之所想,用学生之所用,能很好地拉近师生距离。

  (二)扎根实践,躬耕课堂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教学技巧而言,填鸭式的念课本模式已被摒弃,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比如如何认识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如果单纯地描述课本,学生会觉得很远,很难产生兴趣。那么,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借助教参和辅导资料理出一堂课的逻辑主线,随后围绕逻辑主线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常每节课我都会预设至少两个情境,第一个由我引导回答,第二个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我会让学生假设融入到古雅典的政治生活中,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城邦政治的参与者会体验到什么优越性;如果不幸因为犯了错误贬为奴隶,又有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学生在体验古代西方人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了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能力和想法不可能跟教师预设的一模一样。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迸发出一些新颖、超前的奇思妙想。比如有一次讲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意义时,突然有学生问:“为什么德意志建立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还能得出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个结论呢?”往常讲到这个地方,我们都说“君主立宪制是一种资产阶级政体,所以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是从未告诉学生“为什么一个保留浓厚封建残余的政体会促进经济发展”。于是我说:“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不是因为政体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因为德意志帝国统一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市场问题,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课后我又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这个政权代表的阶级主要是容克地主阶级。他们19世纪中叶开始资本主义化,成为半封建型的贵族地主。他们的性质类似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贵族,在剥削形式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在下一次课讲课后题的时候,我把这些知识也补充进来,让学生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理解了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性质。

  课堂的突发问题往往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然体现。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进行深入研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作为今后教学时开拓与启迪学生思维的利器,避免“天天卖旧货,依样画葫芦”的局面。

  (三)慎思明辨,笃志前行

  作为教师,课后必须及时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提高。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课后要查阅文献资料找出症结,制订相应的补救措施。最好是在随后的课堂中,融入其中达到“补漏”的目的。有一次我命制了一道选择题,问题是“以下选项说法错误的是()”。在试题审查过程中,有同事提出全国卷使用地区无反向选择题的考查模式。随后我翻阅了近五年的高考全国卷,发现确实没有这类设问。

  作为年轻教师,在高考考查方式和考查点的把握方面,容易出现诸如此类漏洞。因此,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尤其是对课后习题进行总结观察,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市教研员曾经建议我们用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学习。他以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作为《鸦片战争》的导入。看似前后联系不是很大,但是折射出的信息却很多:从马嘎尔尼携带的礼物,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别;从英王的信件,可以看出英国外交的目的;从乾隆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国外交的理念,也暗示出不可能和平开放。随后讲述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呼应了马嘎尔尼访华时提出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启发性和引导性都很强,也容易被学生接受。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沉淀,比如:“这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授课技能最受学生欢迎?”“怎样设计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张弛有度?”“什么类型的问题最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这样日积月累,就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四)自我实现,师爱永恒

上学时读过《麦田的守望者》,我很好奇为什么主人公这样描绘自己的理想:“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后来做了教师,发现与天真烂漫、正值豆蔻年华的孩子们朝夕相处,确实有喜悦的感觉。“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我愿意用毕生的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感受传递知识的快乐,让每一位学生眼中有光、灵魂有爱、心怀敬畏、胸怀理想。

 

《师者》“Logo”说明

  一、Logo主体由三个“S”构成。第一个正写的“S”,是“师”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反写的“S”是“Z”的形态,是“者”的首字母;“SZ”连在一起代表杂志的名称——《师者》。

  第一个“S”为正常的“S”,是“师”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意喻教师;第二个“S”是长的“S”,寓意“常思”,常常思考;第三个“S”,是反写的“S”,意喻“反思”,不断反思。

  二、中间的长“S”与第三个反写“S”结合在一起,为“R”形,是“日”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反写的”S”是“Z”形,是“照”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两者的紧密结合代表“日照”;最上边的一条短弧线,是汉字“一”,中间正反两个“S”组成的“口”字形被长”S”的中间部分的竖线穿过,构成汉字的“中”字。连在一起构成“日照一中”四字。

  以上内容连在一起表明:《师者》所载内容是日照一中的教师们常常思考,不断思考的结果,都是我们教师的原创作品。

  三、第一个“S”是汉字“三”的拼音首字母,也有些像汉字“三”的草体写法;中间的长“S”与第三个反写“S”结合在一起,为“R”形,是“人”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也像汉字“人”的篆体写法,两者连在一起,有“三人”之形,意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达的思想是:尽管《师者》所载作品内容未必完善或者说教师们思考得也未必深邃,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边总会有文章、有观点会对自己有所启发,会给自己的工作有所帮助,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四、Logo总体上用的是大红色,代表太阳,最下边的短弧线是蓝色,代表大海,在蓝色的上面是一个大红的圆,整体看起来像太阳正从海上升起,既暗示我们学校所处的位置处在大海边,在“日出先照”之地,更寓意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师者》像早上的太阳一样,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师者》内容已经精确定位,但logo尚处在创意阶段,欢迎不断修改完善或提出更好全新的方案。

 

《师者》征稿启事

  为进一步浓厚我校学术研究氛围,引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学校于2017年12月创办《师者》。

  《师者》拟设“课程探索”、“教改前沿”、“课堂教学”、“名师讲坛”、“青年园地”、“班主任论坛”等栏目。它是全体教职工交流、研讨的平台,欢迎各位老师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所感所悟,诉诸笔端,与老师们交流分享。

  稿件必须是对学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的原创稿件,资料引用率低于20%。

  《师者》由科研处组稿,投稿邮箱:kyc@rzyz.org.cn